======最小生成树====== =====引言===== 图论的基础内容,例如稀疏图用邻接链表,稠密图用邻接矩阵,DFS、BFS和Dijkstra都已经写过了,一个重要工具并查集也写过了。那么接下来,本文是图论的核心内容:最小生成树。 最小生成树的定义等等,都已经十分清楚了,无需多讲。还需要用到一个工具叫割集(反圈),列在第一部分。“割集”是离散数学的名词,与任韩图论中“反圈”是同一个概念。割集也称为反圈,是因为在最小生成树体系下割集与圈是对偶的两个概念,很多性质可以照搬。 接下来会简要阐述算法部分:Prim算法(又称反圈法或割集法),可以使用优先队列优化,适用于稠密图,因此常与邻接矩阵搭配;Kruskal算法(避圈法),必须采用并查集优化,适用于稀疏图,因此常与邻接链表搭配。 其他不常见的算法例如Rosenstiehl算法(破圈法),因为难以优化,不如上两种算法好,已经被弃用了,因此不讲。 =====割集(反圈)===== 割集(反圈):将图的顶点集划分为两部分,连接两部分的全体边构成割集。将图G的顶点集合V分成非空两部分,S和V-S。图G中连接S和V-S两部分的边的全体,称为G的一个反圈。 简单地来讲,反圈刻画了图G两部分顶点间的连通性。如果这两部分顶点之间连通性强,那么对应的反圈的边数多。同样地,如果这两部分顶点之间连通性弱,那么对应的反圈的边数少。 因此有一个简单结论: 对于图G的支撑子图H,如果H连通,那么H与G的任意一个反圈有公共边。如果H不连通,那么存在G的反圈与H无公共边。 这个模型称为“反圈”的原因,与下面的结论有关。 设T是图G=(V,E)的一个支撑树,则T满足以下特征: T中没有圈,G-E(T)中没有G的反圈。 **T添加任何一条边后,图中的边包含且仅包含一个圈,称为G关于T的一个基本圈。** **对于T中任意一条边e,G-E(T)-e中包含且仅包含G的一个反圈,称为G关于T的一个基本反圈。** 只需要解释基本反圈的唯一性。事实上这个命题等价于: 从树中任意去掉一条边,恰好包含两个分支。 因此仅当反圈选择的两部分顶点恰好为这两个分支的时候,才能与去掉一条边的树恰好没有公共边。 基本割集(反圈):生成树的每条树枝对应一个基本割集。 割集与生成树至少有一条公共边。 圈与割集有偶数条公共边。 圈在生成树外至少有一条边。 基本圈中的弦,位于圈中树枝的每一个基本割集,不在其他基本割集中。 最小支撑树T满足以下特征: **对于T中任意一条边e,e是由e决定的基本反圈中的最小权边。** **对于不在T中的任意一条边e,e是由e决定的基本圈中的最大权边。** =====Prim算法(反圈法)===== 第一步:任取一个节点作为初始点。 第二步:从已选点和未选点构成的反圈中,选择权最小的边。如果有多条边权最小,则任选其中一条。 第三步:若在某一步,反圈为空集,则图中没有支撑树。若在某一步,已经选择了图的所有顶点,则所有被选择的边构成最小树,算法终止。 因此可以用优先队列的STL来维护割集(反圈),方法是每次选元素后判断,新堆顶不在割集中就pop掉这个元素。 注意,我们要实现最小堆。默认优先队列是最大堆。因此要想办法颠倒过来。 #include #include #include #include #include #include #include #include #include #include #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; struct edge//保存边的情况,to为通往的边,不需要保存from { int to; int v; friend bool operator<(const edge& x,const edge& y)//优先队列即最小堆 { return x.v>y.v; } }; priority_queueq; int vis[105];//判断是否标记数组 int p[105][105];//存图 int n; int main() { int i,j,x,y,d2,d1,s,key; edge now; while(scanf("%d",&n)!=EOF) { for(i=0;i #include #include #include #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; #define maxint 0x3f3f3f3f #define maxnum 1051 int link[maxnum][maxnum]; int c[maxnum][maxnum]; int sum,n;//sum为最小权之和,n为顶点个数 struct node { int s;//起点 int e;//终点 int w;//权 }; bool operator < (const node &a,const node &b) { return a.w > b.w; } void prim(int s) { int i,j,k,m,t,u,total; int vis[maxnum];//标记访问 memset(vis,0,sizeof(vis));//初始化vis均为0,即未被访问 priority_queue qq;//声明一个存储node结构体的优先队列 struct node nn; total = 1; vis[s] = 1; sum = 0; while(total < n)//遍历所有的顶点 { for(i=1;i>n>>line; for(i=1;i<=n;i++) { link[i][0] = 1; } for(i=1;i<=line;i++) { cin>>p>>q>>len; c[p][q] = c[q][p] = len; link[p][link[p][0]++] = q; link[q][link[q][0]++] = p; } cin>>s;//输入起始点 prim(s); cout< =====Kruskal算法(避圈法)===== 第一步:选取一个无圈支撑子图。初始时选择图的全体节点。 第二步:若图连通,则它是最小支撑树。 第三步:若图不连通,则选择边e,两个端点属于不同分支,并且权最小。重复上述过程。 =====有趣结论===== 在本文的最后,介绍一个与生成树(支撑树)有趣的结论:**如何编程判断一个图是不是二部图。** 如果存在图G的一个支撑树T,使得所有的基本圈长都是偶数,那么G的所有圈长都是偶数,即G是二部图。 当然,如果是二部图,所有圈长都会是偶数,因此随便一个生成树都可以判断,不一定最小。 证明这个结论的关键,在于编程中常用的“异或”运算。 异或运算的实质是,将并集中出现偶数次的元素去掉。为了叙述方便,简记每个节点度数都是偶数的子图为“偶度子图”。有以下显然结论: 非空偶度子图一定有圈。 偶度子图的异或还是偶度子图。 不含奇长圈的图(二部图),异或也不含奇长圈。 于是要证结论等价于: 图G中任意一个圈可以写成基本圈的异或。 这近乎于显然。图G中的圈C,必然有边不在支撑树T中,每一条这样的边都对应一个基本圈。这些基本圈的异或全体可以得到图C0。只要证明C0和C完全相同。 由条件,C0是偶度子图。 对于树T之外,圈C中的边,由基本圈的定义,这些边在C0中存在并且仅存在一次。 对于树T之外,不在圈C中的边,显然也不会在选取的基本圈中,所以不在C0中。 因此考虑C0和C的异或,得到的结果必然包含在树T之内。但是它们的异或是偶度子图,而树T当中没有圈,由于非空偶度子图一定有圈,只能说明C0和C的异或是空集。因此C0和C完全相同。